沈帥青:怕老更怕腦退化 香港準備好嗎?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6/01/28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荷蘭攝影師Alex ten Napel 1996年起開始拍攝阿姆斯特丹的腦退化症患者。圖片來自他的個人網站。

一般人怕老,但可能更要怕腦退化。據專家估計,未來問題比大家想像更嚴重!2050年的全球腦退化症患者將突破1億人,外地如美國、荷蘭等嚴陣以待,本港又能怠慢?

全球人口老化已是重大挑戰。但試想一下,若老去的長者,不單是腰酸背痛,而且更有俗稱老人癡呆的腦退化症,失去記憶和自理能力,對個人、家庭以及政府所造成的負擔和支出,可能是難以承擔的重壓。

英國《每日郵報》本月初就報道,腦退化症的問題,遠比大家想像中嚴重。在過去10年,全球腦退化症的患者,已大幅增加約1,000萬人,但未來卻會再「加速」,其引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,推算到了2050年時,全球的腦退化症患者,將從現時的3,600萬人,暴升逾2倍至1.06億人,成為公共健康的嚴重危機!

研究更推算,本港所屬的亞洲,將會是重災區,在約1億腦退化患者之中,佔超過6,000萬人。

隨着年齡增長,患腦退化症的機率愈高,現時本港65歲或以上的長者之中,患病率約5至8%,而年逾85歲的長者中,每3個就有1個患上腦退化症,據估計,到了2039年,本港患者亦將增至逾33萬人。

既然明知有此可預見的公共健康危機,如何應對就成為關鍵。本港已有意識應對人口老化,但要照料大批失智老人,需要更長遠和深入的規劃。事實上,歐美多國近年對腦退化症的問題,已嚴陣以待,並投放大量資源抗衡。

美國總統奧巴馬為表重視,在2011年就直接簽訂「The National Alzheimer's Project Act」法案,將對抗腦退化症上升至國策層面處理。

法案規定,聯邦政府每年要制定應對腦退化症的計劃,並向國會滙報;另外亦要提高治療腦退化症計劃的成效,減輕政府和國民的經濟負擔。再者,法案亦會加重投資,用於有關腦退化症的研究、醫療服務等。

政府大力投入研發,民間也有自發的創新嘗試。在荷蘭,當地小鎮Weesp就有一間專門為腦退化患者而設的「失智村」,名為De Hogeweyk的老人院。有何特別?村內有餐廳、超市、花園等,一應齊全,就像封閉的小社區,但設施內的餐廳、超市職員等,其實都是護理人員,他們都扮成職員,讓患者可以在裏面如常人般生活,買東西不用付錢、隨時到餐廳用膳,以求讓他們得到人道照顧,以最開心的方式,安享晚年。

建設「失智村」太昂貴,但亦有方法可令自己的社區更適合腦退化患者居住。美國、德國和英國等地,就吸收了荷蘭的經驗,將社區變得更「腦退化友善」,訓練社區內的商家及居民,讓他們有和腦退化患者相處的知識。例如失智老人購物忘記付錢,亦不會動輒報警究治。

腦退化症既是公共健康危機,亦是公共財政危機。2010年,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就曾計算,照料一名71歲以上的腦退化患者開支,一年最高可達5.63萬美元(約44萬港元)。

醫療開支以外,建設合適的院舍設備,培訓專門的看護人員,要錢要人更要地,是不能忽略的龐大開支。失智村的構想固然好,但超過16萬平方呎的院舍只能住152名病患、動用的人員達250人,要以此應對急劇膨脹的腦退化人口,無疑杯水車薪。

在香港,人口老化是嚴重問題,再加上老年人的腦退化症問題,未來定會造成更大財政壓力,社會更應及早制定策略。有甚麼應對的政策及目標?有專門的小組部門負責嗎?美國設有專責的諮詢委員會,值得仿傚嗎?讓市民能夠安老、患病者得到照顧,總不能只讓港人自求多福吧!

 

撰文 : 沈帥青